国际助残组织驻华负责人安娜女士出席论坛并讲话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左>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右>出席论坛并讲话
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庄天慧受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委托,作《巴中残疾人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报告
巴中残联理事长李本钦作《巴中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发言》
编者按:联合国2015年后全球发展议程确立了在未来15年内彻底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精准扶贫作为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重要战略举措,明确要求到2020年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这与联合国2015年后全球发展议程确立的减贫目标高度契合。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落实,难在攻坚,贫困残疾人是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高位推进必须要面对的特殊贫困群体,更是剩存扶贫“硬骨头”中的“硬骨头”。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中国残疾人扶贫还面临特殊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贫困人口的空间集聚,连片特困分布特征明显,且大多分布在边远山区,生态脆弱,灾害频发,因灾致残、因灾致贫返贫凸显,同时不少贫困地区还深受地方病困扰,致残致贫因素新老交织。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从事高危、高强度劳动的工作,导致部分农民工因工致残,因残致贫,失去城市工作回到农村,成为新的残疾人贫困群体。除此之外,作为贫困残疾人重要帮扶主体的家庭,其内部结构正面临新的变化,面对中国农村家庭规模不断缩小的现实挑战,兄弟姊妹互助帮扶压力倍增,政府扶贫责任愈发凸显。
新形势下,高效推进残疾人精准扶贫,事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如期实现,更是中国人权事业取得新进展的有力证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彰显。近年来,革命老区巴中经济社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扶贫丰硕成果,特别是巴中构建四大体系,实施残疾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的具体做法和实践成果。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认为“巴中残疾人精准扶贫的做法,为全国残疾人精准扶贫作出了宝贵探索和改革示范”。
中国网中国视窗记者特别报道组
四川省巴中市地处秦巴山区中心地带,既是中国新阶段扶贫攻坚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截止2015年8月,巴中市共有各类残疾人31万,占全市总人口7.57%,其中贫困残疾人6.22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0.02%。总体看,巴中贫困残疾人中成年人居多,呈现年轻化,一级和四级残疾人占比高,呈现扶贫需求多样化,因工因伤致残数量大,呈现同质化。
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与社会的原因,巴中残疾人贫困问题突出。一是家庭贫困与个体贫困错杂,呈现交织性,二是收入贫困与人类贫困叠加,呈现多维性,三是因残致贫与因病返贫并存,呈现顽固性。
和非残疾人扶贫相比,残疾人扶贫帮扶对象更加特殊,致贫原因更加复杂,扶贫需求更加多样,帮扶主体更加多元,脱贫时间更加漫长。面对残疾人扶贫困难与挑战,近年来,巴中市积极探索残疾人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始终以残疾人脱贫、提升福祉为目标,创新残疾人贫困识别标准,锚定残疾人帮扶需求,聚合多元力量,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区精神,走出了一条残疾人精准扶贫的巴中特色之路。
精准识别:克服隐蔽性贫困下识别难题的新探索
残疾人收支状况中存在着隐蔽性贫困问题,即残疾人的医疗康复消费高,在传统标准的贫困线衡量下,可能将贫困残疾人视为非贫困人口,从而出现瞄准偏误。巴中市残疾人贫困识别在以人均纯收入为标准的传统识别基础上,根据残疾人贫困现状,制定了多维识别标准。同时依靠网络平台实现了信息化、动态化监测,确保了贫困识别的可靠性和时效性。
制定残疾人贫困多维识别标准
巴中从收入、健康、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识别贫困残疾人,当残疾人在以上任意一个维度出现低于相应识别标准的情况时,就认为该残疾人在这个维度出现了贫困,是该维度的贫困残疾人。这一标准考虑了残疾人的特殊情况(如护理、托养等),从而使贫困识别更加精准。
贫困瞄准“到家到人”
巴中对残疾人的贫困识别,不仅根据残疾人个人的贫困程度,而且考虑家庭的帮扶能力。对家庭有能力解决残疾人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尽量让家庭担起责任;对家庭自扶能力弱的,将其家庭的残疾人优先纳入扶贫范围。
搭建“个性化”服务动态监测平台
巴中市以“残协+专干+残联”的组织模式,依托网络信息平台,按照村残协和乡镇残疾人扶贫专干收集残疾人信息、残联系统识别的工作机制,对残疾人的收入、住房、就业、健康、教育、家庭等情况进行信息化监测,从而为精准帮扶奠定基础。
精准帮扶:残疾人多维贫困治理的新路径
“八权一股”,聚贫困残疾人稳定收入源
巴中市积极探索残疾人物质资源资产化、资产股权化、资产资本化和资本市场化的“四化”模式,在遵守现有土地所有制和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并充分尊重残疾人意愿的前提下,将残疾人家庭所拥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特色产业所有权、标准化产业基地物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产权和集体资产资源股权融为一体,以“八权一股”的方式确权颁证到贫困残疾人家庭,并入股到当地产业或流入市场交易,变固定资产为流通资本,促进贫困残疾人家庭及残疾人个体增收。
“量化扶贫”,搭多维帮扶精确滴灌管道
“量化扶贫”是根据每个贫困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开展“一人一策”帮扶服务,并运用互联网进行管理的帮扶模式。其核心是“一人一策”的帮扶;前提是掌握每个贫困残疾人的致贫原因,以及扶贫需求;手段是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施残疾人扶贫动态管理,并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控;动力机制是群众参与和监督。
具体的量化扶贫措施包括:新居建设帮扶、产业发展帮扶、康复与预防帮扶、教育培训帮扶、文化体育帮扶、就业服务帮扶、无障碍建设帮扶等。
“互联网+”,拓“手拉手”智慧助残空间
巴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残疾人精准扶贫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利用“残疾人个性化服务信息平台”、“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平台”和“爱心扶贫网”的数据共享、无缝对接优点,实现对贫困残疾人的有效帮扶。
精准管理:建设精准扶贫高效运行的软环境
“1+N”组织体系
残疾人扶贫从识别到帮扶涉及部门、行业较多,单靠政府扶贫机构推动难以整合各类资源。巴中市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坚持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推动的组织模式,以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为中枢,形成了政府部门、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农村基层党组织、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多元、立体、全方位的扶贫主体组织体系。各主体间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又相互联动、信息资源共享,降低了扶贫成本,实现了扶贫效率的最大化。
“1+2”顶层设计体系
残疾人扶贫不仅需要精准发力,更需要持续发力。设计科学合理的扶贫制度是确保扶贫持续发力的关键,是推动残疾人扶贫工作由运动式扶贫向制度性扶贫转变的重要前提。巴中市在残疾人精准扶贫过程中,坚持依法、依纲要、依规划扶贫,构筑起残疾人精准扶贫顶层设计的制度体系。
“X+Y”扶贫管理体系
巴中市在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中,将完善管理制度与弘扬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X+Y”的管理体系。其中,“X”代表以管理制度、监督考核制度等组成的正式制度体系,“Y”代表以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本土知识等组成的非正式制度体系。正式制度是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非正式制度是促进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获得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助推动力。
专家学者观点: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庄天慧教授
多维识别、到家到人,是残疾人精准扶贫之前提
贫困残疾人存在难以克服隐蔽性贫困难题,需要创新识别方式和帮扶方式,巴中在残疾人贫困识别中,既以收入标准衡量“贫”,又以多维标准综合反映健康、就业、住房、教育等生活方面的“困”,构建了多维贫困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精准帮扶。
巴中经验表明:从多个维度瞄准贫困残疾人比单纯以贫困线识别贫困残疾人更精准;将瞄准个人与瞄准家庭相结合,及时帮扶贫困残疾人家庭释放劳动力或增收,能起到更好地发挥家庭自我扶助贫困残疾人的作用。
个性帮扶、数据共享,是残疾人精准脱贫之关键
避免信息失灵,实现扶贫主体与扶贫对象的对接是整合扶贫资源、降低扶贫资源交易成本、提高扶贫效率和提升扶贫精准性的优选路径之一。巴中市在残疾人扶贫中,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信息化平台为载体,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残疾人扶贫体系,走上了扶贫主体多元化、扶贫资源社会化、扶贫方式多样化、帮扶效果精准化的新路子,有效地推动对残疾人的个性帮扶。
巴中经验表明:针对残疾人贫困的多维特征,更加需从多个维度帮扶。多维扶贫关键是“一人一策”的量化扶贫,前提是掌握每个残疾人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需求情况,手段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是搭建扶贫部门和社会组织对贫困残疾人“精确滴灌”有效手段。
保障权益、提升福祉,是残疾人精准脱贫之核心
残疾人既是社会中平等的成员,又是有特殊困难和特殊帮扶需求的群体,残疾人扶贫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残疾人权益保障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残疾人扶贫不仅要解决扶贫对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更要在保障贫困残疾人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增进贫困残疾人福祉,既实现“物质脱贫”,又实现“精神脱贫”,让其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根据巴中实践,贫困残疾人参与就业、教育以及扶贫项目的机会越均等,保障其发展权、参与权等越充分,残疾人贫困发生率越低,残疾人贫困的代际传递概率越小,对扶贫工作和自身生活越满意,能有效提升贫困残疾人福祉。
巴中经验表明:残疾人精准扶贫就是要实现贫困残疾人人格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底线是保障贫困残疾人基本权益,核心是全面提升贫困残疾人福祉,让残疾人更自主、更自信。保障贫困残疾人就业、教育、医疗等权利,以人为本引导贫困残疾人自主创造幸福,既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道,更是贫困残疾人获得认可、重塑尊严的重要途径。
聚心齐力、文化传承,是残疾人精准扶贫之根本
残疾人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关心、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又需要充分调动贫困残疾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外部“拉力”和内生“动力”双轮驱动。巴中市在残疾人精准扶贫中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了以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为协调中枢,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帮扶体系,同时注重发挥革命老区艰苦风斗精神、助残帮扶等传统文化和本土知识的重要作用,寻求全社会对残疾人扶贫工作的认同、支持,形成残疾人精准扶贫的浓郁氛围和强大合力。
巴中经验表明:残疾人扶贫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残疾人扶贫必须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强化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和非制度因素的引导作用,残疾人精准扶贫要“软硬兼施”,一手抓组织体系,协调扶贫部门,完善组织管理,一手抓制度和文化建设,强化制度保障,弘扬和利用传统文化、本土知识,形成全社会帮扶、关爱贫困残疾人的文化氛围,汇聚成残疾人精准扶贫不竭之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