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当前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农业强省建设——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点击数:2017-11-13 12:57:36 来源: 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乡村,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高校教师,既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国家阔步迈进新时代,感到欢欣鼓舞、信心百倍,更为国家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倍感豪情满怀、充满期待。下面,我重点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强省建设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具有丰富深邃的时代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讲到的七大战略之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新部署,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1.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城乡关系的新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城乡关系先后经历了农村支援城市、城市反哺农村、城乡统筹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更加彻底地改变了过去乡村从属于城市的认识,更加强调了城市与乡村共享改革成果,建立了一种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平等城乡关系,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

2.乡村振兴战略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而且就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培养造就三农工作队伍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为当前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

3.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部署。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把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农村幅员面积、人口基数庞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没有乡村振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与重要路径。

二、实现农业强省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是必然选择

2016年底,四川粮食总产全国第五,马铃薯、油菜籽产量全国第一,生猪、水禽、兔、蜂群养殖规模全国第一,茶叶、蔬菜产量全国前三,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近年来,四川省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产品结构不优、层次不高、品牌不强、农民增收难等问题依然突出,例如农产品质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常年调入140亿公斤稻谷和加工转化用粮,牛羊肉自给率仅85%,兔肉消费1/3需外调,淡水水产品自给率不到70%,5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年均回落2.2个百分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贫困人口面宽、量大、程度深等问题依然严峻。 2016年年底,全省有380万贫困人口,其中有184万是因病致贫、劳动力缺乏的群体,占比达4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深度贫困县有45个,平均贫困发生率达到10.3%,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大而不强依然是客观现实。按照今年3月习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要求,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创新水平高、农业质量效益好、三次产业融合深、服务体系建设优、农村生态环境美、农民收入增加快的农业强省目标,就必须抢抓时代机遇,在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加快推进四川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农业强省的路径探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擦亮农业金字招牌,助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当前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健全城乡融合的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为农业强省提供持续发展环境。做强农业关键是吸引并融入现代化生产要素和产业组织机制,打破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重构城乡发展新模式,以城乡融合为农业发展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一是要实施城镇化与村镇化双轮驱动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政策和体制机制的融合,在城乡政策上能够对接、兼容;二是要促进要素的融合流动,打破政府单一主体,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发展农村要素市场,要更加强调城乡要素的互动,既非资源从乡村流向城市,也非城市去支持乡村,城乡要素要实现市场化条件下的自由流动,以农村基础公共服务包括现代交通、教育、医疗服务等的尽快完善,现代科技服务的高效融通,促进城市中丰富的人才、资本、管理经验等要素与农业结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农业强省提供持续发展动力。做强做大农业,关键是做强农业产业。要坚持以市场需求导向,加快我省农业产业转型,振兴乡村产业。坚持主攻农业供给质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努力建设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创新水平高、农业质量效益好、三次产业融合深、服务体系建设优、农村生态环境美、农民收入增加快的农业产业。要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调整优化农业要素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区域结构和主体结构,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3.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为农业强省提供重要支撑保障。乡村治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文明沃土。要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协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全面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核心是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结合精准扶贫经验,配强第一支部书记,实行干部驻村、吸引返乡创业人才、选送大学生村官、退转军人等多渠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农业强省提供坚实基础。农业、农村、农民是共生关系。从区域看,全省130个县(含市级县和自治县)中就有88个是贫困县,而这些贫困县大多数是农业大县,这些县能否脱贫奔康与其农业能否转型发展紧密相关。从人口来看,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农民脱贫奔康、持续增收,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因此,要继续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松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尤其要重点解决好45个深度贫困地区县的脱贫攻坚,统筹好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处理好聚焦区域的政策与聚焦人的政策之间的关系,促进包容性发展,实现益贫性增长。要把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构建作为脱贫奔康的重要抓手,统筹好脱贫攻坚与防止返贫的举措,更加注重内生动力的培育,加大公共服务持续供给。如精准扶贫政策中的医疗、教育等惠民政策,即使攻坚期完了,也应该继续保留下来;同时,作为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特惠政策的扶贫政策,可以考虑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的“三农”政策,惠及更广的深度贫困地区群众。

     (注:以上内容根据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庄天慧教授在四川省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的发言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