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12月30日
【工作动态】
省发展改革委坚持点面结合推进脱贫攻坚 一是面上助推。牵头举办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暨生态建设扶贫专题培训班,对全省“四大片区”12个市(州)发展改革委主任、以工代赈办主任,88个贫困县(市、区)发改局局长、分管扶贫工作副局长和业务骨干近300人进行了培训,并就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讯建设等专项扶贫以及抓好生态保护及生态资源利用、人居环境改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地质灾害治理、易地扶贫搬迁等专题进行了全面介绍和交流。二是点上深入。今年以来,组织精兵强将,深入营山县新店镇千坵村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唐利民亲自挂帅,多次组织研究部署定点扶贫工作;选派外资处周健任职营山县委常委,选派5名年轻干部专职驻村帮扶,确保扶贫措施及时落实。协调西华师范大学规划团队,精心编制千坵村2016—2020年精准扶贫发展规划,规划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土地整理、风貌整治、产业发展等项目18项,总投资1.01亿元。目前,已在千坵村援建了一座光伏电站及并网发电,村学生食堂即将全面竣工投入使用,村级安全饮水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村环形主干道9.12公里建设已进入工程招投标阶段。
财政厅明确推进精准扶贫“五大任务” 在联系指导广元市昭化区精准扶贫工作中,财政厅细化工作举措,全厅上下明确“五大任务”,确保精准扶贫有的放矢。一是抓好联系调研。结合处室职能,帮助所联系的贫困村按照规划,衔接好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确保早实施早见效。进村入户,与困难群众接成对子,掌握扶贫对象致贫原因、具体困难和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二是抓好指导规划。帮助昭化区结合区情,因地制宜地制订扶贫开发规划。围绕所联系的贫困村现有条件、资源禀赋、优势潜力等,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制订脱贫方案。三是抓好政策落实。把党的惠农政策、扶贫开发政策、财政支持措施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宣讲透彻,做到家喻户晓。督促昭化区相关部门、乡镇和村组抓好“1+4+4”财政扶贫政策的落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帮助指导所联系村、贫困户用好用足扶贫政策。四是抓好目标实现。通过处室(单位)对口联系村开展扶贫工作,计划用2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贫困村“摘帽”。贫困户家庭实现“五个确保”,即:确保完成危房改造住上好房子;确保符合条件的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确保能参与当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确保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确保能接受技能培训有稳定劳动力。贫困村实现“五个有”,即: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有文明的村俗风气;有规范的财务运行机制。五是抓好总结推广。深入挖掘,认真总结经验,研究扶贫工作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完善财政政策提供参考,确保财政扶贫政策接地气。
国土资源厅用足政策助推脱贫攻坚 一是连片整理土地,促进区域集中扶贫。2015年,分三次安排“四大片区”省投资项目共237个,集中建设277.25万亩高标准农田,总投资38.0946亿元,新增耕地29.6353万亩,奠定发展基础。二是优化挂钩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水平。特批29个连片特困县跨市设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扩大指标使用范围,拓宽扶贫资金来源,推动城市反哺农村。三是强力防范地灾,保障专注发展定力。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集中发育的重点小流域和场镇,提升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补助至最高3万元,助力受威胁群众从根本上改变生存平台。四是深入地质找矿,扩大矿产储量优势。落实省级地勘基金9390万元,重点强化三江地区、攀西地区、康定大渡河地区等重要成矿区带找矿工作,增加急缺矿种的资源保障能力。
省民族宗教委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深入调研。委主要领导先后两次率队深入联系点色达县进行蹲点调研,委驻村干部对联系村下甲斗村进行了逐户摸底调查。通过调研,掌握了基本情况、帮扶需求、脱贫意愿等,为精准帮扶打下了基础。二是精心规划。制定了《省民族宗教委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方案》、《色达县杨各乡下甲斗村扶贫开发及脱贫规划》,为扶贫工作开展提供了指南。三是加大扶持。为色达县和下甲斗村争取项目资金1300万元,用于种养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通村水泥路、太阳能热水器等项目已完成。为弄清楚当地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和药材,驻村干部还专门把当地的泥土拿到成都请专家化验。四是严格考核。把精准扶贫工作纳入机关干部述职、群众评议、年度考核和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纳入机关党建工作考核内容。组建督查组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不定期督查,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和奖励;对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严格问责,并在评选先进、提拔使用时一票否决。